癌症的病因癌症的治疗及预防

时间:2021-04-16 10:23:54  阅读:85399+

癌症的病因癌症的治疗及预防

一、癌症是由什么引起的

  引起癌症的4种细菌与病毒

  1.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HCV)

  相关癌症:原发性肝癌

  传染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HBV和HCV感染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这已是定论。乙肝病毒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肝癌也高发。研究肝癌患者的血液时,发现有95%患者感染乙肝,有10%患者感染丙肝,其中包括部分患者同时感染了乙肝和丙肝,说明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大多数原发性肝癌都是经历过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演变过程。

  2.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相关癌症:宫颈癌、肛门生殖器癌及口咽癌

  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传播

  人乳头状瘤病毒,为嗜上皮性球状病毒,其中HPV16/18是宫颈癌最常见的型别。宫颈鳞癌(SCCA)主要感染HPV16型, HPV18则主要与宫颈腺癌(AC)有关。据有关资料流行病学统计,HPV阳性率癌前病变组为60%-87%、宫颈癌组为85%-99%。可见宫颈癌与HPV感染之密切。此外,高危型HPV-16/18的持续感染还与50%的肛门生殖器癌及20%-30%的头颈鳞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3. EB病毒(EBV)

  相关癌症:鼻咽癌、淋巴瘤

  传染途径:唾液传播

  早在1997年,EBV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为Ⅰ类致癌物质,其中与之相关最明确的是鼻咽癌、人伯基特淋巴瘤、甲状腺癌。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证明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也与之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核壳抗原的抗体(VCA/lgA)阳性率高达90%以上,而正常人的阳性率仅为5%左右。EB病毒早期抗原的抗体(EA/lgA)在鼻咽癌病人中的阳性率为73%。可见鼻咽癌与EBV感染之密切。

  4. 幽门螺杆菌(HP)

  相关癌症:胃癌、胃淋巴瘤

  传染途径:口对口传播、喷嚏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非常普遍,据报道全世界约50%~60%的人胃中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所有的HP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炎(胃窦为主的胃炎或全胃炎),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HP感染者发生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多项研究表明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达61%-77%,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已将其定为胃癌第一致癌因子,也是预测胃癌患者生存的一项独立预后因素。

  不过,需明确的是,导致上述几种癌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亦不单单是这几个病毒或细菌感染;事实上,有很多人感染了上述的几种病毒或细菌,只有少部分人才会患癌。

二、癌症有哪些表现特征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由于各种癌的发生部位不同,病理形态不同,以及发展阶段不同,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但癌症的早期往往症状很少,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渐渐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一般将癌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局疗表现和全身性症状两个方面。

  局部表现

  1、肿块: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的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肿瘤转移到淋巴结,可导致淋巴结肿大,某些表浅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容易触摸到。至于在身体较深部位的胃癌、胰腺癌等,则要用力按压才可触到。恶性肿瘤包括癌的肿块生长迅速,表面不平滑,不易推动;良性肿瘤则一般表面平滑,像鸡蛋和乒乓球一样容易滑动。

  2、疼痛:出现疼痛往往提示癌症已进入中、晚期。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以后逐渐加重,变得难以忍受,昼夜不停。一般止痛药不起作用。疼痛一般是癌细胞侵犯神经造成的。

  3、溃疡:由于某些体表癌的癌组织生长快,营养供应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所形成的。如某些乳腺癌可在乳房处出现火山口样或菜花样溃疡,分泌血性分泌物,并发感染时可有恶臭味。此外,胃、结肠癌也可形成溃疡,一般只有通过胃镜、结肠镜才可观察到。

  4、出血: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的。如肺癌病人可咯血,痰中带血;胃、结肠、食管癌则可便血。

  5、梗阻:癌组织迅速生长而造成的梗阻。当梗阻部位在呼吸道即的生呼吸困难;食管癌梗阻食管则吞咽困难;胆道部位的癌可以阻塞胆总管而的生黄疸;膀胱癌阻塞尿道而出现排尿困难等。总之,因癌症所梗阻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6、其它:颅内肿瘤可引起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面瘫(压迫面神经)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骨肿瘤侵犯骨骼可导致骨折;肝癌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而致腹水等。

  全身症状

  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全身症状。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有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病质、大量出汗(夜间盗汗)、贫血、乏力等。恶病质常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表现,不同部位肿瘤,恶病质出现早晚不一样,一般消化道肿瘤者可较早发生。

  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高血压,甲状旁腺腺瘤引起骨质改变等。

  此外,有些肿瘤如肺癌,由于产生内分泌物质,产生与转移、消耗无关的全身症状,即副肿瘤综合征等,表现为肺性骨关节病、Cushing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异位ADH分泌综合征等。

三、癌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1、中药治疗

  在肿瘤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见效快,但常因过度治疗而导致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并且副作用严重者可引起单系统或多系统功能衰竭。中医优势在于缓解症状的效果明显,对癌症放化疗当中的继发医源性损害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能够针对病原治疗。手术、放化疗以后利用中药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晚期患者利用中药扶正固本、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姑息式临终关怀的有效途径。现在治疗肿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可使两者优势互补,以达到提高综合疗效的目的。

  2、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

  由于恶性肿瘤生长快,表面没有包膜,它和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局部浸润厉害,并可通过淋巴管转移。因此,手术要把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和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结彻底切除。这种手术适合于肿瘤范围较局限、没有远处转移、体质好的病人。

  姑息性手术

  肿瘤范围较广,已有转移而不能作根治性手术的晚期病人,为减轻痛苦,维持营养和延长生命,可以只切除部分肿瘤或作些减轻症状的手术,如造瘘术等。

  探查性手术

  对深部的内脏肿物,有时经过各种检查不能确定其性质时,需要开胸、开腹或开颅检查肿块的形态,肉跟区别其性质或切取一小块活组织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手术和治疗方案,为探查性手术。

  减瘤手术

  肿瘤体积较大或侵犯较广,不具备完全切除条件,可以做肿瘤的大部切除,降低瘤负荷,为以后的放、化疗或其他治疗奠定基础。

  预防性手术

  用于癌前病变,防止其发生恶变或发展成进展期癌,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性结肠切除而获益,因这类患者若不切除结肠,40岁以后约有一半可发展成结肠癌,70岁以后几乎100%发展成结肠癌。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它是利用高能电磁辐射线作用于生命体,使生物分子结构改变,达到破坏癌细胞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放射能够治疗癌症是因为癌细胞对放射线敏感。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放射线有X射线治疗和γ射线治疗两种。

  放射治疗对癌症是否有效,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临床时间的早晚,肿瘤病理类型和它对放射的敏感性,病人的整体状况和肿瘤周围情况都有关。

  肿瘤对放射敏感性的高低与肿瘤细胞的分裂速度、生长快慢成正比。同一种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与放射敏感性成反比,即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则放射敏感性高,而分化程度高者则放射敏感性低。因此临床根据肿瘤对不同剂量放射线的反应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放射敏感的肿瘤,常照射50~60戈瑞,肿瘤即消失,如淋巴瘤、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及低分化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型肺癌等。另一类属是中度敏感的肿瘤,要照射到60~70戈瑞左右,肿瘤才消失。再一类是对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其照射量接近甚至超过正常组织的耐受量,放射治疗的效果很差,如某些软组织肉瘤和骨的肿瘤等。肿瘤的放射敏感性还和其生长方式有关,一般向外突性生长的肿瘤如乳突型、息肉型、菜花型较为敏感,而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如浸润型、溃疡型,则敏感性较低。

  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率并不成正比。放射敏感性的肿瘤,虽然局部疗效高,肿瘤消失快,但由于它的恶性程度大,远处转移机会多,因而难于根治。鳞状上皮癌的放射性属中等,但它的远处转移少,故放射治愈率较高,如皮肤癌、鼻咽癌、子宫颈癌。另外,对淋巴肉瘤、髓母细胞瘤等较敏感。高度敏感的有多发性骨髓瘤、精原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尤文氏瘤、肾母细胞瘤等。高度敏感的肿瘤可以放疗为主,早期宫颈癌、鼻咽癌、舌癌、早期的食管癌等放疗的五年生存率均可达90%以上。这些癌症的晚期放疗有时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放射动力治疗正在FCCC进行测试,FCCC将成为美国第一家测试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放射动力治疗的癌症中心。放射动力治疗(RDT)原理上与光动力治疗(PDT)类似,患者服用一种特定药物,在肿瘤或者在皮肤表面附近定向进行激光照射。它使用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放射设备LA45轨道加速器,它能产生高能光子,这种光子能激发药物攻击在身体任何部位深度隐藏的肿瘤,对周围正常细胞无任何损伤,有效克服光动力技术只能有效治疗浅表肿瘤的不足,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免去患者治疗的痛苦。

四、癌症应该如何预防呢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据此提出了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概念:

  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环境保护较为重要。近年来的免疫预防和化学预防均属于一级预防,如乙型肝炎疫苗的大规模接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结直肠腺瘤进行化学预防等。

  二级预防是指癌症一旦发生,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对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定期检查,一方面从中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另一方面尽可能发现较早期的恶性肿瘤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级预防是治疗后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包括各种姑息治疗和对症治疗。对癌痛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级止痛方案,基本原则为由非吗啡类药物过渡到吗啡类药物;由小剂量开始,根据止痛效果逐步增加剂量;以口服为主,无效时直肠给药,最后注射给药;定期给药。

原标题:癌症的病因癌症的治疗及预防